中國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發展概況與展望
加入時間:2011-12-20 10:04:28 當前新聞點擊率:4618
傳統血液學常規檢查方法是借助于顯微鏡進行人工血液紅細胞、白細胞計數和血涂片染色后顯微鏡進行肉眼人工白細胞分類,每檢測一份標本至少要20分鐘才能出檢測報告,不僅檢測項目少,且費時費力,準確性、可靠性受到一定影響,難以進行質量控制。到20世紀50年代經過醫療器械公司的工程師研究并開發的全自動雙通道血細胞分析儀(Automated Heamatology Analyzer)問世以來,血細胞自動分析從單一的電阻抗技術發展成為多種技術的融合包括物理學、化學、免疫學、流式細胞術、信息處理技術、如體積傳導光散射(VCS)、多角度偏振光散射(MAPSS)等,使對各種血細胞分析結果更加準確可靠;自動化方面,血細胞自動分析已由單一半自動不分類到的三分群/五分類(3/5-part differential)發展為血細胞自動分析的流水線,即將全血細胞計數(CBC)、網織紅細胞(Ret)計數、外周血推片和染色等過程實現全自動化,臨床應用方面,血細胞自動分析的檢測參數由單一的血細胞計數結果發展為可向臨床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和預后監測提供數二十多個參數。近年來,我國在血細胞自動分析領域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目前,各級醫院、鄉鎮、社區醫療機構血細胞分析儀已逐步得到普及,CBC檢測結果的精密度和準確度明顯提高;大中型醫院檢驗科擁有多臺血細胞分析儀,有的大型或教學醫院還擁有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同時,各級醫院已基本建立血細胞自動分析的質控程序,大大提高了全血細胞計數(CBC)的工作效率。 1、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的工作原理 1947年,美國科學家庫爾特(W.H.Coulter)發明了粒子計數技術,它根據不導電顆粒經過陰陽電極間的充滿電解質溶液的小孔時,會產生的瞬間電阻變化,來感知顆粒的大小和數量,91212稱為電阻法原理,又稱庫爾特原理。50年代初應用于血細胞計數,依據血細胞非特異性的性質,對電解質溶液中懸浮顆粒(血細胞)在通過小孔時引起的電阻變化進行檢測,現市售的血液分析儀基本都采用該原理設計。另一種方法是光散射測量法,同電阻抗法一樣,全血標本首先按一定比例稀釋成細胞懸液,在鞘液的作用下,形成細胞流,細胞被排列成單列快速通過光學檢測區,當液流中的細胞與測定光束相交時,由于血細胞組成與鞘液不同,引起光散射變化,從不同角度檢測散射光信號,可以獲得與細胞體積結構有關的信息,以此來進行細胞計數及體積測定。 血細胞分析儀在分析計數過程中采用庫爾特原理,根據細胞在測試過程中產生的脈沖幅度與儀器設備的閥值比較而得出。作為全血其細胞數量達10 個/L之多,直接通過小孔計數難以將每個細胞所形成的脈沖信號區分開來,為此必須對全血進行稀釋,以便于儀器計數,這就需要儀器使用最基本的試劑——稀釋液,以便對全血進行稀釋。全血中白細胞數量約為10個/L,而紅細胞計數達10個/L,前者小于后者1000倍。如采用電阻抗法計數時,儀器只能識別有多少個顆粒,而無法識別哪個為紅細胞,哪個為白細胞。為了進行血細胞計數與分類,儀器設計采用另一種試劑——溶血劑,它可以將紅細胞溶解掉 (溶血作用),再進行計數,就得出全血中白細胞數量。每份標本測定完畢之后,都要對儀器管道、小孔、計數池等進行清洗,以免相互干擾。所以儀器還要用到起清洗作用的試劑——清洗劑。有些儀器功能較強,對白細胞還可進行五分類,此時還用到了鞘液、染色液等試劑。 3、血細胞分析儀配套試劑的作用 根據稀釋液在使用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要求其是具有酸堿緩沖作用,適當的離子強度和電導率的等滲液。適當的離子強度和與血漿相同的滲透壓能在一定時間內完整地保持血細胞原來的體積 而合適的電導率能保證獲得與細胞體積,相應的脈沖大小 溶血劑則是一類強的表面活性劑,它的作用一方面是溶解紅細胞,進行白細胞分類與計數,另一個作用是溶解紅細胞,釋放出血紅蛋白(HGB),形成穩定的血紅蛋白衍生物,進行血紅蛋白的測定。不同種類的溶血劑對白細胞形狀、大小影響不同,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能使白細胞膜皺縮,胞體縮小,而皂素能使白細胞體積增大。同一種溶血劑濃度高低不同,對白細胞體積影響也不同,通常是隨著溶血劑濃度增高,白細胞體積縮小,測量時脈沖也變小。隨著溶血劑的用量增加或溶血時間的延長,白細胞破裂,皺縮在細胞核周圍的胞漿顆粒及胞膜脫落,而僅剩細胞核。清洗劑則主要是清洗管道,避免標本之間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