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制藥何時實現原創?
加入時間:2011-10-14 10:59:10 當前新聞點擊率:4592
“我國生物制藥企業競爭力普遍偏低,最明顯的劣勢就是我國的藥企缺乏長期研發高投入的實力。中國目前每年審批的藥品數量中90%是改劑型和仿制藥,創新藥比例偏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所研究員杭長壽告訴《環球財經》記者,中國生物醫藥目前的現狀是仿制占據市場主要地位。截至目前國內未研發出一個能打入國際市場的化學新藥。同樣,擁有天然優勢的被譽為“國粹”的中藥,至今也沒有一個產品暢銷歐美。
“國外研制一個新藥需要5~8年的時間,平均花費3億美元,而我國仿制一個新藥只需幾百萬元人民幣,5年左右時間;再加上生物藥品的附加值相當高,如體外診斷試劑成本僅十幾元,但市場上卻賣到100多元,因此許多企業(包括非制藥類企業)紛紛上馬生物醫藥項目,造成了同一種產品多家生產的重復現象。比如國內生產干擾素的醫療器械公司就有20多家,EPO有10多家,白介素10家左右,盲目的重復生產將有可能導致惡性競爭。”行業人士馬良向記者介紹,目前國內基因工程藥物大多數是仿制而來,成為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普遍現象。
記者通過查詢資料驗證了馬良的說法。據資料查證,目前中國生物技術制藥公司雖然已有200多家,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藥物生產文號的不足30家。1998年只有2家公司的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銷售過千萬的廠商僅有10多家,其余各公司的銷售額在幾百萬元至1000萬元不等,各種干擾素加起來的銷售額不過5億元左右。全國生產基因工程藥物的公司總銷售額不及美國或日本1家中等公司的年產值。企業規模過小,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參與國際競爭。
“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磅炸彈式"的創新藥物,一直是困擾著中國生物醫藥的弊病。沒有形成自己的專利,利潤很大一部分空間被國外企業拿走了。”杭長壽研究員說,創新能力缺乏制約了國內醫藥工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領域的延伸。很多藥物品種是低水平重復,一個仿制藥物或制劑有幾十家、上百家企業競相申報,無序競爭造成了仿制藥廠利潤低下,缺乏競爭力。
據業內人士介紹,我國已批準上市的13類25種380多個不同規格的基因工程藥物和基因工程疫苗產品,只有6類9種20多個規格的產品屬于原創。高新區生物醫藥產值最高的前15家企業,2010年生物醫藥產值合計僅為3561億元。
可緣何仿制藥成為市場主力呢?“控制正在上升的醫療保健支出是管理者和立法機構促進生物仿制藥使用最根本的動力”,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都普遍認同的觀點。
生物仿制藥被政府和醫患雙方接受將是對小分子仿制藥的一種映射控,生物仿制藥在諸如德國、英國和美國之類的成熟的仿制藥市場的接受程度將很大。盡管人們對生物仿制藥仍然保持著一定的爭議,但是由于生物仿制藥具有降低醫療保健費用的潛力,因此諸如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正在積極推動生物仿制藥的立法。
可仿制給行業帶來的傷害卻遠遠大于其“合理”的存在,這點已成為行業的共識。
“國內生產的大部分基因工程藥物都是模仿而來,這將潛伏著巨大的危機。一方面產品不可能出口,只能內銷。另一方面,仿制生產國外專利產品的做法將受到限制,一些產品的生產甚至可能會遇到產權糾紛的問題。”馬良向《環球財經》表述了他的擔憂。國外大型制藥企業早已虎視眈眈,瞄準國內最大的企業下手,如果敗訴,則損失最大的是生產企業。如某藥業投資約1億元,發展分泌型人生長激素,產品還沒有上市就被美國列入為起訟的黑名單。
“其實仿制之所以興起和行業性質有關,除了研發成本,國內藥企缺乏長期研發高投入的實力,對新藥研發的意識還沒有到戰略高度,畢竟這個行業投入和回報不是短期行為。”樓小強強調說,對藥品研發的意義認識不足和缺乏創新意識是造成研發無力的根源。
“生物仿制藥公司必須與專利藥企業,還有醫療保健提供者、甚至患者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且殺出一條血路。對于生物仿制藥公司來說,策略必須是直接針對與專利藥公司有關的。但是傳統的仿制藥公司并不擅長新興市場的銷售和促銷,因此,仿制藥公司將面臨實實在在的挑戰。”杭長壽也如此向《環球財經》記者坦言。 注:本文由胃腸機生產廠家普朗醫療網編發表,轉載時請保留鏈接,謝謝合作!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