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標儀告訴我們免疫球蛋白有什么特性和作用
加入時間:2012-02-17 11:04:15 當前新聞點擊率:5908
通過酶標儀對人體免疫球蛋白的研究結果顯示,五類免疫球蛋白中,IgM和IgG以高濃度遍布全身,是全身性體液免疫反應的主要效應分子。下面醫療器械網小編來介紹各類Ig的特性和功能。 一、IgG IgG是再次體液免疫反應產生的主要Ig,在血清中含量最高,達600~1600mg/100ml,占血清Ig總量的75%~80%,不同個體間差異很大。IgG多為單體,分子量150kD,也有少量IgG以多聚體形式存在。IgG主要由脾臟和淋巴結中漿細胞合成,半壽期約23天。故用丙球作治療時,以相隔2~3周注射1次為宜。IgG在機體防御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它的含量高,分布廣,且較其它Ig更易透過毛細血管壁彌散到組織間隙中,發揮抗感染、中和毒素及調理作用。IgG在血漿和組織液中各占50%左右,故幾乎身體的任何組織及體液,包括腦脊液中都有IgG分布。IgG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Ig,故對新生兒抗感染起重要作用。胎盤內IgG含量遠高于血清中。 IgG的Fc段可與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K細胞等表面的Fc受體結合,從而發揮其調理作用及激活K細胞等對靶細胞的殺傷作用。某些亞類IgG的Fc段可固定于皮膚,引起Ⅰ型超敏反應,還能與葡萄球菌胞壁上的A蛋白(SPA)結合。 治療用的丙球中主要含IgG.從正常人血清中提取的IgG可有多種抗體活性,如抗甲肝、乙肝、麻疹、腮腺炎病毒、破傷風和白喉抗毒素等。也就是說,大多數抗菌性、抗病毒性抗體屬于IgG型抗體。此外,一些自身抗體,如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的抗核抗體,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引起Ⅱ、Ⅲ型超敏反應的抗體以及封閉性抗體(促進腫瘤生長)也多屬IgG. 二、IgM IgM是初次體液免疫反應早期階段產生的主要Ig.IgM不嗜細胞,但可結合補體。占正常血清Ig的10%左右,含量為60~200mg/100ml,產生部位主要在脾臟和淋巴結中,主要分布于血流中,抗全身感染的作用較強。 IgM是五類Ig中分子量最大者(900kD),5倍于IgG,又稱巨球蛋白。它是由五個IgM單體經J鏈連接而成,經二疏基乙醇處理,可分解為7S,分子量為160kD的亞單位,此IgM失去凝集活性。在檢測抗體時,可藉此將IgM與IgG或其他Ig相區別。理論上IgM的抗原性結合價是10價,但與大分子抗原結合時,由于受空間結構的限制,實際上只表現出5價有效。由于IgM有較多結合價,所以是高效能的抗微生物抗體,其殺菌、溶菌、溶血、促吞噬以及凝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人體若缺乏IgM可能導致致死性敗血癥,IgM也可中和毒素和病毒。IgM在感染早期即已產生,故檢查IgM抗體水平可用于傳染病學早期診斷。IgM是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最早出現的抗體,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兒臍帶血中若IgM水平升高,表示該兒曾有宮內感染。IgM可激活補體經典途徑,亦為引起Ⅱ、Ⅲ型超敏反應的抗體。在某些疾病,如Waldenstroem巨球蛋白血癥、全身性紅斑狼瘡等患者血清中有較高濃度的7SIgM,類風濕因子、冷凝集素、天然血型抗體等均為IgM.IgM有二個亞類(IgM1和IgM2),尚不清楚其功能有何差異。 文章來源--普朗醫療器械廠家網編發表,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