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網 我國外資“進口”醫院大門打開
加入時間:2012-02-20 09:12:49 當前新聞點擊率:6009
據醫療器械網2月20日最新資訊 過去幾年中,雖然說我們在醫院里可以看到各種進口醫藥,醫療器械等藥品、設備,但是若想進一家“進口”醫院(外資醫院)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在中國加入WTO 11年后,外資在華設立獨資醫院的大門終于打開。 2011年12月30日,發改委聯合商務部發布的新版《外資產業指導目錄》明確指出,自2012年1月30日起,將外商投資醫療機構從限制類改為允許類。 “這一政策變化使海外的投資機構,尤其是歐、美大型國際醫療集團在華必須合資開設醫療機構的管制徹底消除,也將打消外資在華投資醫院對于利益分配、管理掣肘的擔心。” 商務部相關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2012年,隨著審批細則的逐步出臺,將迎來外資開辦醫院集中申請和獲批的時期。” 瑞銀中國醫療研究部主管丁丁表示,盡管外資醫院在人才、土地、醫保等方面還存在諸多隱形限制,但隨著投資渠道的放開,未來外資將加快進軍中國醫院的步伐。 遲來的開放 “在中國,醫療領域的對外開放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整整用了33年”,中國第一家外資私立醫院——和睦家醫院董事長李碧菁經歷了這一漫長過程。1979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后,年僅24歲的李碧菁從美國來到中國,從事醫療設備貿易。“那時,中國醫療市場基本還是冰封一片,是外商投資的禁區。”李碧菁說。 1989年,衛生部允許外籍醫生來華行醫。8年后的1997年,中國允許外商在華合資開設醫院,但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30%。2000年中國加入WTO,合資醫院中外資持股被擴大到70%,但仍不予批準外商獨資在華建立醫療機構。此后十年間,外資進入中國醫院市場被牢牢限制在合資領域。 2008年,臺塑董事長王永慶親自出馬,希望在北京建設獨資醫院未能如愿,不得不移師廈門,爭取了港澳臺資本在東南沿海局部省份試點開設外資獨資醫院的政策優惠。2010年,南京明基等臺資、港資獨資醫院才進入中國大陸。 “外資醫院給國內醫療市場帶來了成熟的醫療行業運作經驗,以及與國際接軌的經營管理水平,與中國現有的醫療機構形成了互補。”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趙淳表示,“然而,有關部門卻顧慮重重,行動遲緩。直到‘新醫改’的到來,中國醫院市場對外開放的大門才終于被打開了半扇。” 2010年12月,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等部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后,外資醫院、民營醫院才被提升到與公立醫院同等的地位。在衛生審批層面,外資獨資醫院被允許建立,然而,由于缺乏外資投資管理層面的審批許可,外商獨資投資大陸醫院依然是水中月鏡中花。 直到2011年12月30日,在資本投資管理層面,外資獨資醫院才終于被列入了允許類別。中國醫院市場對外開放的大門才真正被打開。 并未打開“玻璃門” 盡管中國醫院市場對外開放的大門完全打開,但醫院市場的開發,現實遠沒有想象樂觀。 “取消外商投資醫院的投資比例限制,對于國外大型醫療機構進入中國是一大利好。但是,當外來投資者邁過這扇門才發現,原來中國的醫院市場是一個大四合院,投資限制僅僅是這個院子的第一道大門,其他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還尚需時日。” 從事醫療企業咨詢多年,北京群英咨詢管理公司董事長劉會認為,未來外商獨資醫院仍需跨過多重門,其中包括土地審批、醫療設備審批、醫保資格審批、醫務人員配備以及水電、消防、衛生防疫、垃圾處理等等眾多審批環節——整個審批過程最少也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涉及衛生部、商務部、規劃委、城建部門等多個部門,需要加蓋公章150多枚。 而從土地來看,目前在北京四環內已不再審批新建大型醫院。五環內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也接近飽和。外資醫院的發展只能局限于??崎T診范疇,否則就只能在郊區設立醫院。 在醫療設備的審批上,目前衛生部還在執行2005年制定的政策,添置金額超過500萬元人民幣的設備需要向省級衛生廳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并且必須事先配備相應資質的操作人員。 除了審批之外,更難解決的是醫務人員人才的招聘。這是因為,盡管目前已經允許醫生多點行醫,但是,醫生職務依舊屬于事業編制,從畢業就業、實習培訓、職稱評定、社會保障等都對公立醫院有較強的依附性。 北京某公立醫院產科副主任張女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曾有幾家外資醫院高薪聘請她去做副院長,但是她考慮到一旦辭職將失去事業人員的退休金保障。“再過兩年退休后,我才會考慮去外資或民營醫院發揮余熱。” 某外資醫療機構王姓市場部經理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外資獨資醫院在沒有土地、人才以及相應一系列本地資源作保障的條件下將很難經營。所以,僅僅投資放開對外資進入中國醫院市場并沒有實質上的利好。曾經一度希望進軍中國醫療市場的韓國SK集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003年,世界500強企業韓國SK集團在中國成立了合資醫院SK愛康醫院,韓國SK集團持有該醫院70%的股份,全權負責醫院的日常經營和管理。 “這種名義上的合資其實與獨資沒有什么區別。”王姓經理說。 開業之初,CEO崔彰益曾信誓旦旦地表示,我們的目標是5年內在中國開辦20家左右的醫院。然而在經營中,由于設備審批時間過長以及醫務人員缺乏,一些預計的業務很難開展,不得不通過租借設備或從國外高薪聘請醫生來維持正常診療,這使得醫院運行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場方面,外資醫院參與醫保報銷的審批更是異常嚴格,這將絕大部分中等收入的患者擋在了門外,而有消費能力的患者又會選擇出國治療。 巨額的虧損以及后續醫療項目諸多審批的遙遙無期,讓SK集團終于失去耐心。5年后,SK愛康醫院已經在醫院市場上消失。 “在目前階段,中國醫院市場的投資盡管已經放開,但內部市場機制還遠未成熟,其中陷阱將大于機遇,這時選擇有能力的公立醫院作為合資伙伴,或者選取細分市場做??崎T診,都不失為明智之舉。”王姓市場部經理說。 德睿醫療咨詢(上海)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竇仁法表示,“目前海外投資者還在對獨資建立醫院觀望,再過兩到三年,隨著相關政策的明細,將有可能出現外資進入中國醫院市場的高峰。目前,美國醫療國際集團收購了北京和上海的兩所公立改制醫院,進行在華業務擴張,走的還是合資路徑。” 公立醫院面臨挑戰 如何平等對待外資和民營資本,逐步開放中國醫院醫療市場,是“新醫改”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一些阻礙醫療市場多渠道發展的政策正在加速改革。如北京上海一些地區2012年將完成醫務人員社保社會化的改革,醫務人員將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在醫院管理方面,也正在開展管辦分開的改革,北京、成都等地已經開始了醫院管理集團的試點;政府正在減少對醫院經營、管理的干預。 “隨著醫改的進一步深入,未來兩三年外資在中國建立醫院的政策環境將更加輕松。”國務院醫改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國家周刊》。 這樣的平等開放,對于公立醫院的發展并非壞事。 “改革向來都是雙刃劍。”北大人民醫院院長王杉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目前的政策限制,不僅約束著民營、外資醫療機構的發展,同樣也約束著有實力的公立醫院的發展,公立醫院受到的管制比民營、外資醫院更多。民營醫院和外資醫院的投資者不能只考慮改革單方面解除對民營、外資資本限制。一旦某些約束解除,大型公立醫院也將釋放出巨大的醫療能力。” “目前,大型公立醫院守著巨大的資金、土地、信用資源,逡巡于公立醫院的院墻之內。一旦土地、信貸、編制、設備管制放開,與民營、外資醫院同臺競爭,到時究竟鹿死誰手還真說不定。”王杉對公立醫院的未來充滿信心。 北京群英咨詢管理公司董事長劉會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如果公立醫院謀求與外資、民資醫院同等待遇,那么,目前的外資、民營醫院的投資水平并不具備競爭優勢。將來,國際大型醫療機構進入中國,首選還是與有實力的公立醫院合資。 文章來源--普朗醫療器械公司網編發表,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