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法凝血功能檢測儀與磁珠法有何差異
加入時間:2022-09-16 10:11:33 當前新聞點擊率:1360
標簽:凝血功能檢測儀
凝血功能檢測是術前術后必檢項目,是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篩查、診斷的重要手段;亦可用于溶栓、抗凝治療效果的監測,指導臨床用藥,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價值。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及習慣的改變,出血與血栓性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凝血功能檢測儀設備更顯得十分重要。 凝血功能檢測儀主要是用來對血液凝固檢測的一種醫用設備,主要的檢測項目為: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imer)、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抗凝血酶III(AT-III)。
不同類型的凝血功能檢測儀采用的原理不同,目前主要采用的檢測辦法有:凝固法、發色底物法、免疫學法等;早期的凝血功能檢測儀的原理是基于凝固法的檢測,因為該檢測方法的電流法測量可靠性差,所以逐步被磁珠法和光學法所替代;而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儀器一般是單獨的光學法或者單獨的磁珠法;這兩種方法學又有何差異呢? 光學法凝血功能檢測儀 又分為散射法和透射法,光學法凝血功能檢測儀是根據凝固過程中濁度的變化來測定凝血功能。根據待驗樣品在凝固過程中光的變化來確定檢測終點的。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后,隨著樣品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過程,樣品的光強度逐步增加,儀器把這種光學變化描繪成凝固曲線,當樣品完全凝固以后,光的強度不再變化。光學法凝血檢測的優點在于靈敏度高、儀器結構簡單、易于自動化;缺點是脂血、黃疸、溶血樣本測不準,嚴重干擾測不出;從我們目前的認知來看,隨著科學的進步,光學異常、加樣氣泡已經不會成為嚴重的干擾因素。
透射比濁法和散射比濁法光路 磁珠法凝血功能檢測儀 早期的磁珠法是在檢測杯中放入一粒磁珠,與杯外一根鐵磁金屬桿緊貼呈直線狀,標本凝固后,由于纖維蛋白的形成,使磁珠移位而偏離金屬桿,儀器據此檢測出凝固終點,這類儀器也可稱為平面磁珠法。早期平面磁珠法能有效克服光學法中樣品本底干擾問題,但存在靈敏度低等缺點?,F代磁珠法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商品化。現代磁珠法被稱為雙磁路磁珠法。磁珠法凝血功能檢測儀原理:檢測杯的兩側有一組驅動線圈,它們產生恒定的交變電磁場,使檢測杯內特制的去磁小鋼珠保持等幅振蕩運動。凝血激活劑加入后,隨著纖維蛋白的產生增多,血漿的粘稠度增加,小鋼珠的運動振幅逐漸減弱,儀器根據另一組測量線圈感應到小鋼珠運動的變化,當運動幅度衰減到50%時確定凝固終點。雙磁路磁珠法的長處在于不受特異血漿的攪擾,在結構上,其檢測原理完全不受溶血、黃疸及高血脂癥的影響,甚至加樣中產生氣泡也不會影響檢測結果的優點。缺陷是儀器、試劑成本偏高。
雙路磁珠法 以往,大量凝血試劑由各凝血實驗室自行制備,難以達到規定的質量標準和全國、全球標準化,以及實行有效的室內、室間質量控制。為此,WHO和ICSH的血栓和止血委員會(IC-TH)制定了一些標準,或提供少數統一的標準品供各國校準各種試劑和方法。目前國內凝血檢測已逐步用各種型號的全自動或半自動凝血功能檢測儀,也有質量較高的商品試劑供應,使用者應根據有關說明書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