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小醫療器械廠步步高登邁向國際化
加入時間:2012-04-17 17:50:34 當前新聞點擊率:5311
飛速成長的鄉鎮小廠 1987年,曾在山東省威海市王家欽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的陳學利,因為有病在身被調到了鎮上比較“輕松舒適”的福利院工作。那個時候的福利院除了鎮政府的少量定期撥款外,絕大部分員工都是 “老弱病殘”。 到任伊始,為了扭轉福利院工作困境,改善財務狀況,開創工作新局面,陳學利決定利用福利院空閑的場地辦實業:借助原來任村支書興辦鄉鎮企業的一些經驗,創辦了以生產一次性輸液器為主的威海國營醫療器械廠一分廠。 開辟煙臺、威海地區及遼寧省市場是這家國內醫療器械龍頭企業邁出走向全國市場的第一步。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才逐步在全國推廣,新建企業層出不窮。1988年6月,威海國營醫療器械廠僅用60多天的時間,連續兼并五家鄉鎮企業,并將其改造成具有國際標準的醫療器械專用凈化生產車間。 1988年9月2日,企業更名為山東省醫用高分子器械廠。 不久,國家醫藥管理總局召開星火產品驗收會議,山東省醫用高分子器械廠生產的醫用高分子系列產品順利通過了驗收。一位老專家對廠長陳學利說:“我在醫藥行業干了幾十年,還從沒見過當年投產就形成如此規模的企業,真是讓人難以置信!” 突破技術創新難關 在當時,作為一家鄉鎮企業,山東省醫用高分子器械廠從一開始就面臨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技術創新。 1989年10月,山東省醫用高分子器械廠正式更名為山東省威海醫用高分子制品總廠(以下簡稱總廠)。由于工藝落后,生產一直在產品單一、規格不全、質量粗糙的水平上徘徊,加上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企業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 當時的廠領導意識到,企業必須建立自己的技術隊伍,才能解決發展的最大瓶頸問題。 之后,企業通過大力實施人才戰略,有計劃地從全國各地招聘了100多名科技人才,初步解決了技術人才短缺問題,逐漸建立了自己的技術隊伍。隨后又成立了山東省醫療器械研究所威海分所和職工業余技術學校,造就了一批精通多方面技術的科技人才。 人才問題得到初步解決之后,總廠在短短幾年時間,就研制出一批新產品,通過省級鑒定的科技成果達到20項,有的產品甚至填補了行業空白。產品產量大大增加,也滿足了市場需要。 經過反復改進后,1989年,總廠終于成功研制出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當時這種產品風靡國外,但在國內尚屬起步階段。該產品制作工藝精密、生產環境無菌要求嚴格,在技術資料缺乏的情況下,科技人員靠科學態度和鉆研精神,經過反復試驗調整,終于拿出了樣品,并很快投入批量生產。 1990年7月1日,以生產注射器為主的威海醫用高分子制品三廠成立,此時注射器產量已經達到300萬支,成為國家定點的一次性注射器出口重點企業。 2000年11月,總廠為加快自身擴張,成立了威高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高集團),陳學利任董事長。 快步邁向國際化 回顧當時的情景:醫療器械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關鍵技術掌握在少數幾個國家手中,我國醫療器械公司產業發展的瓶頸技術薄弱的問題一直沒有打破,重大關鍵技術基本依賴國外。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局面,更大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提高民族醫療器械企業的生存發展能力,顯得十分迫切。 而威高集團卻能步步登高,這得益于他們搭上了科技快車。 威高集團牢牢抓住科研和專利這一關鍵環節,堅持自主創新,做“品牌”而不做“貼牌”。在起初自身技術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威高集團實施了技術聯盟戰略,帶動科研機構、大學、醫院和醫療器械企業成立創新聯盟。 2004年,威高股份在香港創業板成功上市后,更是為集團挺進國際資本市場的戰略打開了局面。 經過20年的勵精圖治,目前威高集團擁有30多億元的資產,可生產200多個品種、7000多種規格的醫療器械產品和藥品,成為中國研制、生產、經營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藥品和衛生材料制品行業的領軍企業。 近幾年的威高集團,還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為中心,建立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省醫用高分子材料工程技術中心。 此外,威高集團還與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沈陽金屬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緊密合作。還聘請了9位院士做顧問,在異地建立了集產學研于一體的威高技術研發中心或中試基地,在企業內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主攻高分子材料課題研究,承接國家“863”計劃攻關項目。當年的一個小廠能走到今天的醫療器械龍頭企業完全靠的是公司的做事原則:堅持自主創新,做“品牌”而不做“貼牌”。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