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
加入時間:2011-11-11 14:56:18 當前新聞點擊率:4893
普朗醫療器械公司資訊---諾貝爾獎項的個別領域雖出于意識形態偏見和政治需要違背了其宗旨,但在自然科學領域很具導向性、激勵性和認可度。2011年10月3日,美國科學家布魯斯·博伊特勒、生于盧森堡的法國籍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此次頒獎進一步表明了免疫學研究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國際生命科學研究最為活躍的前沿之一。而我國免疫學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雖然在國際前沿領域有了一定影響力,但還存在研究體系創新不夠、盲目追蹤前沿、領軍型人才較少等問題。因此,要正視我國免疫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平靜的心態看待諾貝爾獎。
貢獻和啟示
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分別在1996年和1998年發表論文,認定免疫系統中的“受體蛋白”,可確認微生物侵襲并激活先天免疫功能,從而構成人體免疫反應的第一步。斯坦曼則在1974年發現了能夠激活并調節適應性免疫的樹突細胞,該細胞能促使免疫反應進入下一階段并將微生物清除出機體。
傳統意義上,疫苗的作用在于預防。而以上述三人所獲研究成果為基礎,新型疫苗則著眼于以新穎手段治療癌癥,或稱“治療性疫苗”,不僅旨在調動人體免疫系統對腫瘤發起“攻擊”,還有助于治療炎癥類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用來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新藥物和正在開發的免疫治療癌癥的藥物都是利用了他們所發現的這些基礎免疫學原理。
三位獲獎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免疫反應的激活機制,使人們對免疫系統的理解發生革命性變化,進而為免疫系統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認識,并為傳染病、癌癥等疾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道路。這也反映了當前國際免疫學的發展趨勢。具體體現為:
一是免疫學基礎研究對臨床的指導價值更明顯,免疫學基礎研究的成果用來闡明腫瘤、感染、移植排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發病機制,促進了新型疫苗的研究快速發展。
二是基礎免疫學研究更加深入和廣泛,對免疫學的研究從原來的細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免疫學理論得到豐富和完善,也產生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和熱點。
另外,免疫學與其他生物學基礎學科的交叉也極大地促進了免疫學的發展:本屆諾獎獲得者布魯斯·博伊特勒就是遺傳學教授,而朱爾斯·霍夫曼長期任法國斯特拉斯堡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此外,近年來免疫學和生物信息學、結構生物學的交叉在分子、原子水平研究免疫識別、免疫反應的發生機制,將有助于加深在基礎免疫學方面對經典免疫學理論的認識,也帶動了生命科學其他基礎學科的發展。
機遇和挑戰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多次青睞于從事免疫學研究的科學家。20世紀70年代以后,免疫學領域每十年都有三次獲獎,表明免疫學在一段時間內仍是國際生命科學研究最活躍的前沿之一,也為我國免疫學發展提供了機遇。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近十年來我國尤其在免疫識別與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免疫耐受的機制及與免疫性疾病的關系、免疫分子和病原體組分的結構生物學等前沿領域開展了令國際同行關注的工作。
近年來,大量海外免疫學家全職回國建立實驗室以及國際間免疫學學術會議的廣泛交流,為我國免疫學研究的國際化、前沿化提供了技術與智力支撐。
然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免疫學在研究的基礎性方面,雖然已經抓住了免疫學科的基礎科學問題,涉及的研究內容也較全面,但亮點不多,尤其是尚缺乏國際同行廣泛認可的獨特性研究體系。
在研究的前沿性方面,雖然已逐漸與國際前沿接軌,但尚缺乏原創性、突破性、變革性的免疫學學術思想,以及沖擊傳統免疫學觀點的挑戰性工作。
在人才方面,雖然研究隊伍不斷壯大、成熟,但受邀國際大會作主旨發言的學者、擔任國際高水平免疫學雜志編委的中國本土研究人員為數不多,在國際免疫學領域受到國際同行公認的領軍型的一流免疫學家仍然很少。
(王璞玥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流動項目主任;杜生明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常務副主任)
聲明:各媒體轉載請自覺注明文章來自普朗醫療器械公司,(http;//www.yingfu.cc)轉載請注明鏈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