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艾滋病,文化干預手段更重要
加入時間:2011-12-02 10:54:32 當前新聞點擊率:4406
小型X光機生產廠家普朗醫療器械公司12月2日訊---30年前的12月1日,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在美國被發現和確認,這一天后來被定為“世界艾滋病日”。
時代變遷,在當今的醫療條件和社會環境下,應如何重新認識與防治艾滋???在今年“艾滋病日”即將到來之際,復旦大學醫學、生物學和社會科學等多學科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專題研討。
無疫苗時代待跨越
復旦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何納介紹,當前我國艾滋病快速蔓延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總體處于低流行態勢,但在部分地區和部分人群中仍在高度流行,且艾滋病流行呈現出新特征:普通人群中多性伴、性亂、吸食新型毒品等高危行為增加,各類人群艾滋病風險意識低,仍有大量HIV感染者沒有被檢測發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指出,現已有一些藥物可以抑制病毒復制,但目前尚無預防艾滋病的疫苗。“治愈艾滋病仍是全球醫務工作者面臨的難題”。
復旦生命科學學院朱煥章指出:“感染是目前臨床療法難以根除艾滋病病毒的主要原因。”
而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教授盧洪洲認為,經過HAART(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艾滋病患者完全可以長期生存。“在沒有疫苗的時代,治療所有感染者與患者也是預防艾滋病傳播的有效措施。”
復旦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抗HIV藥物恩夫韋肽的發明人姜世勃指出,雖然目前已有20多種治療艾滋病的藥物,但都由歐美等發達國家研制,幾乎都沒有在中國進行臨床試驗。而中國流行的HIV毒株與這些國家大不相同。
姜世勃認為,研發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并針對中國流行毒株的抗艾滋病新藥和殺微生物劑,對我國艾滋病防治極為重要。
“被污名化”頑疾待治愈
復旦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幾位學者,針對艾滋病的社會及文化干預進行了深入反思。
“艾滋病不僅是疾病,也是社會問題,對其治療和防止需要多學科的研究、全社會參與和各個層次的動員。”學院院長彭希哲說。
聞玉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雖然人類與艾滋病斗爭已有30年,但社會上對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認識仍有許多誤區。”
而復旦—哈佛醫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潘天舒從醫學人類學角度指出,研究者、醫護人員和患者對艾滋病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和體驗。
“在診療實踐中,由于生物醫學和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局限,尤其是在面對HIV感染/AIDS這樣早已被污名化了的頑疾,包括醫學工作者在內的專業人員,必須對疾病診療過程中的心理和社會因素有所了解。”
潘天舒表示,“真正構建以艾滋病人為主體的醫療和照護體系,還需要有以反歧視和‘去污名化’為目的的文化干預手段。”
聲明:各媒體轉載請自覺注明文章來自小型X光機生產廠家普朗醫療器械公司網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