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時間:2011-12-12 09:58:04 當前新聞點擊率:5225
普朗醫療器械公司資訊——前段時間爆出的速凍食品中檢測出金葡菌、大腸桿菌等細菌,一時間引起了大家的廣泛注意。下面,普朗醫療為大家講述一下通過血液細胞分析儀以及體外診斷試劑等對大腸桿菌專業的研究和相關的科普知識。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感染性腹瀉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危害嚴重的腸道傳染病,該病可引起腹瀉,其主要菌型EHECO157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和后遺癥,通過血液細胞分析儀研究,如出血性腸炎和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US),臨床表現為三聯征:急性腎損傷、血小板減少癥和微血管溶血性貧血。重癥病死率高,可達到5-10%。
目前,EHEC大約有450個O:H血清型,其中200多個與人感染有關,而O157:H7是引起歐洲大陸以外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暴發的主要血清型。自1982年美國首次發現該病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來,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多個國家相繼發生腹瀉暴發和流行[ ],其流行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中國1986-1998年江蘇省徐州市首次報告從486例腹瀉患者中分離到5株O157:H7。1988~1990年徐建國等分析了北京市分離自腹瀉病人的172株大腸桿菌,有l6株O157:H7[ ]。1999~2000年安徽、江蘇、河南發生以HUS為主的疫情爆發,累計報告O157:H7引起的HUS 275例,死亡241例,病死率87.6%。病例集中在農村,占全部發病的77.10%。1999年全國將此傳染病列入重點報告,2001年后經過血細胞分析儀的檢測結果表明,疫情趨于平穩。表明O157:H7已逐漸成為威脅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一、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病原學特征
EHEC的主要O抗原為157、26、111。分離出的主要致病菌株為O157∶H7,其具有普通大腸桿菌的形態學特征,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能形成光滑性菌落,最適培養溫度為37°C,超過45°C以上不能生長或生長不良,生化反應與大多數大腸桿菌沒有區別,但不發酵或遲發發酵山梨糖醇和鼠李糖。在外環境中生存能力較強。由體外診斷試劑研究,EHEC能產生一種細胞毒素,對Hela細胞和非洲綠猴腎細胞均有毒性作用,在腸道能使腸粘膜細胞壞死,引起組織病變。分泌的毒素中有一種稱志賀氏樣毒素,與志賀痢疾桿菌I型產生的毒素相似,與腸壁組織的微血管內皮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引起血管損傷,同時激發局部細胞因子TNF、LPS及IL1β增加。這些細胞因子又增強受體對毒素的敏感性,促使血管損傷進一步加重。此毒素尚作用于其他臟器內皮細胞,激發產生細胞因子,引起局部損傷。
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特征
1. 傳染源
EHECO157的貯存宿主主要是牛,其他的反芻動物以及家禽家畜,如駱駝、羊、馬、鹿、豬、狗、家兔、鳥類等為潛在的宿主,其能長期寄居在健康攜帶者和健康的牛、羊等動物的腸道中,因此無癥狀的帶菌者和動物都可能是傳染源[ ]。被污染的食物、水以及日常用品都可能成為傳播因子。污染的肉類、肉制品、未經過巴氏消毒的牛奶、采摘過程中污染的水果和蔬菜、被污染的飲用水、娛樂場所用水和農田灌溉水均可引發疫情。人感染的潛伏期為4-9天,腹瀉后排菌時間為2-62天。
O157:H7感染患者和無癥狀攜帶者可作為傳染源。牛、羊等動物是大腸桿菌O157:H7的天然宿主。動物作為傳染源比人類更重要,它往往是動物來源食品污染的根源。肉制品、奶制品的污染很大部分來自帶菌的牛、羊。由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帶菌動物在其活動范圍可通過排泄糞便污染當地的食物、草場、水源或其他水體及其他場所,往往造成交叉污染和感染,危害較大。中國1999~2000年間發生HUS爆發疫情的集中發病區監測結果也表明了發病區農村外環境污染的普遍性。
2. 傳播途徑
EHECO157 以消化道傳播為主,主要分為食物型、水型和接觸型3 種傳播類型。其中食物型引發暴發的機率最高, 其次為水型。接觸型引發的疫情強度一般較低。如1982 年, 美國的EHECO157感染性腹瀉暴發即是由牛肉漢堡引起, 與牛肉的污染有關; 1996 年發生于日本大阪府界市的大流行, 快餐盒飯被作為重點懷疑對象;1999 年, 加拿大、英國的暴發與意大利臘腸有關;2001 年日本的日式泡菜引發了EHECO157 在社區的廣泛流行;2003- 2004 年, 丹麥的首次暴發是由未加工牛奶引起; 2005 年Soderstrom 報道了瑞典的首次暴發, 傳播因子為污染的萵苣。1992年,南非的斯威士蘭出現大規模EHECO157 感染性腹瀉暴發是由于飲用水的污染;1996年, 荷蘭、芬蘭分別報道了因飲用水污染和在湖水中游泳導致的EHECO157 疫情; 2000 年, 加拿大安大略省Walkerton鎮的農場暴發的EHECO157 感染性腹瀉是因水源被牛糞污染所致;2004 年英國北部因公共游泳池氯消毒不充分而引發了一次EHECO157 感染性腹瀉暴發。自1999 年以來, 我國暴發和散發病例的傳播途徑也以食物和水源傳播為主。
我國安徽、江蘇、河南等省O157:H7的暴發流行和攜帶病原菌的家畜家禽密切相關。安徽省[ ]1999- 2003年腹瀉病人、宿主動物大腸桿菌O157:H7帶菌率為10.45%,2.50%。江蘇[7]1999年采集豬、雞、牛、羊等動物糞便總帶菌率14.4%,其中以牛、羊帶菌率較高,分別為21.9%、19.4%。河南省[ ]從腹瀉病人、家畜家禽、肉食品、蒼蠅、蜣螂中均分離出O157:H7菌株,波爾山羊的帶菌率高達29.8% 。
另外, 由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因為EHECO157 能夠長時間定殖腸道,經常接觸動物的人很容易被傳染,這種直接和動物接觸引起感染的傳播方式稱為動物源性傳播。這一傳播方式也應當引起研究者們的高度重視。
3. 人群易感性
人類大多易感,但兒童和老年人容易發病且癥狀往往較重,容易并發嚴重的并發癥如溶血性尿毒綜合癥或血栓形成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暴發流行往往容易發生在幼兒園、學校和敬老院等公共場所和農村。1996年5-8月發生在日本的感染大流行,在7~8月就發生6561例,其中6309例患者是兒童。1999-2000年我國3省暴發疫情以60歲以上老人為主,占發病總人數的75%??梢妰和?、60歲以上老人是最易感人群。
4. 流行特征
從現有的報道資料看, 發達國家對EHECO157 高度重視, 已形成了規范的國家監測網絡, 相關的研究、報道較多, 為EHECO157 疫情預防和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 發展中國家對EHECO157 的反應卻相對比較遲鈍, 在疫情監測、控制以及科學研究方面存在明顯的薄弱性。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來看,該病在年齡和發病季節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20 世紀80 年代美國連續發生兩起感染暴發事件后, EHECO157 才第一次作為人類病原體被人們所認識。從此世界各地, 包括北美、西歐、澳大利亞、亞洲和非洲等地區的30 多個國家都有相關暴發的報道。據WHO 估計, 通過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1982- 2005 年美國每年有250人死于EHECO157 感染, 其中尤以15 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高。日本、英國、法國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了兒童較高的發病率。1992 年斯威士蘭發生的大暴發涉及40912 人, 是南非1990-1991 年感染人數的7倍, 其中5 歲以下的兒童病情更危重。同時, 東非、西非和中非的很多國家也都有感染病例發生。1999 年WHO 報道EHECO157 感染的人群分布數據顯示, 10 歲以下年齡的孩子發病率最高, 并且大多數病例發展為HUS。我國1999-2000 年的疫情報告數據顯示, 該年度發病人數達到2 萬多例, 住院病人的病死率為88.42%。與國外報道的不同之處是,通過體外診斷試劑檢查發現, 我國病例中農民占多數, 重癥病例以老年人居多, 且兒童很少[ ]。從世界范圍的疾病暴發情況來看, EHECO157感染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 夏季和秋季是高峰季節。此外, 雨季也是感染的好發季節。我國1999年和2000 年在江蘇、安徽兩省發生的兩起大規模的暴發分別是在5 月到9月和3月到8月期間, 高峰期都在6月, 以春夏季為主。但是, 在歐洲和澳洲則多發生在寒冷季節, 從9 月到次年4 月期間, 明顯不同于北美洲和亞洲[13、20] 。
三、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的臨床表現
O157:H7感染除包括無癥狀感染、輕度腹瀉、出血性腸炎(HC)外,由血球儀檢測,還繼發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等并發癥。國外發生的O157:H7感染大都以輕度腹瀉、出血性腸炎(HC)為主,最初表現為腹部絞痛、不發熱或低熱、水樣瀉,隨后即出現類似下消化道出血樣的血性便。我國由于對O157:H7感染性腹瀉的疾病報告較晚,1999-2000年爆發的HUS病例表現臨床特點[ ]主要有發熱與腸道癥狀,25%的病人起病初期發熱,持續1-3天。86%的病人發生腹瀉,表現為黏液便或水樣便,膿血便占45%,腹瀉癥狀一般持續1-3天,少數長至1周。腎臟損害是本病重要的并發癥,也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現蛋白尿、血尿和急性腎衰。 微球蛋白可作為腎臟損害的早期指標。
四、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的防治
目前, 在世界范圍對EHECO157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 現有的治療和預防方法亟待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改良。與其他感染性腹瀉不相同的是, 抗生素不僅對EHECO157:H7 感染性腹瀉的療效不佳, 相反, 抗生素還可間接誘導HUS, 從而釋放大量的志賀樣毒素, 使腹瀉癥狀加重。因此,用抗生素治療EHECO157 感染一直存有爭議。當然,篩選和選擇有效的抗生素療法還是必要的。有研究者通過體外診斷試劑研究試驗發現, 利卡霉素和羅紅霉素在抑制EHEC的同時還可抑制志賀樣毒素的釋放。因此, 研究抗EHECO157劑的要點是觀察是否抑制了志賀樣毒素的釋放, 而不僅僅是減少活性菌的數量[ ]。目前, EHECO157 感染治療中主要強調早期診斷, 采用對癥療法, 預防致命性并發癥發生。
疫苗預防是保護易感人群的有效手段。但是根據在動物EHEC 腹瀉的疫苗干預結果推測,并且通過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 利用疫苗消除EHEC疾病還有遙遠的路程。1999 年日本研究者曾報道研制成功亞單位疫苗, 能消除志賀毒素, 但其人群研究無追蹤報道。根據EHECO157 感染的人群分布數據, 10 歲以下年齡的孩子發病率最高, 并且大多數病例發展為HUS。這些數據提示, 兒童期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預防干預措施。然而, 疫苗策略是否最終能作為EHECO157 感染的干預措施, 尚不清楚。
自1999 年我國發生大暴發以來, 國內已陸續有10 多個省份在食品、家禽、家畜、昆蟲、腹瀉病患者中檢出該致病菌, 疫情暴發流行的潛在威脅時刻存在著。為此, 2000 年我國衛生部發布了(全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 H7 感染性腹瀉監測方案( 試行) ), 要求及時掌握發病情況, 動態觀察O157: H7大腸桿菌的分布特征及流行趨勢。專家通過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后稱:在傳播途徑方面需要從食品鏈的所有階段采取控制措施, 從農場的農業生產到加工、制造以及在商業機構和家庭環境中對食品的制作。具體措施有: 食品生產中飲用水的使用; 屠殺清潔動物的顯示, 整個屠殺過程中衛生的改良, 食品加工措施的恰當利用, 徹底的食物烹調, 食品操作員、屠宰場工人和農場工人在食品衛生的原則和應用方面的訓練。
引起感染的各種傳播途徑最終都是經口實現的,保證食品和飲用水的安全可以預防大部分感染。由于外環境污染較重,在中國改善農村外環境也是重要的預防控制手段。此外,加強對醫生的培訓,和對公眾進行預防知識的教育也十分必要。
文章來源--普朗醫療設備公司網編發表,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yingf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