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八毛錢治愈患兒”事件又有了新進展
加入時間:2011-10-24 09:03:49 當前新聞點擊率:4582
擾攘了兩個月之久的深圳“八毛錢治愈患兒”事件又有了新進展。昨日,一名自稱武漢同濟醫院內部人士的網友“熱熱的熱干面”發微博稱,該患兒在該院小兒外科手術,術中證實為先天性巨結腸(長段型)。 這樣內容的一條新聞,不但用鐵般的事實還原了事件真相,為醫生平了反。也再一次驗證了紙是包不住火的常識,原來那條《嬰兒被診斷要做10萬元手術最終吃8毛錢藥痊愈》新聞竟然是一條虛假新聞?!?/span> 事實上,這條有違常識的新聞之前早有蛛絲馬跡可查。在原新聞被報道后,掀起了一場關于“10萬”和“8毛”的大爭議。頗感壓力的患者家屬隨后約見媒體,其中就表示“從未說過8毛錢治愈”。 可以想象得到,作為涉事的記者,現在想必一定很懊悔當初那樣草率,輕信患者的一面之詞,就匆匆進行了這樣“高風險”的報道,讓自己陷入了現在的尷尬境地。就像很多曾經出過這種洋相的記者一樣,在進行醫療報道的時候,他們總習慣于“立場先行”,認為相對強勢的是醫方,患者是天然的弱者,所以他們更需要幫助與同情。在這種同情被濫用與誤用的情感驅使下,個別記者才會選擇一邊倒的傾向于患者,給他們更多的發言機會,至于醫方是如何解釋與回應的,則被放到了一個不平等的位置上。有這種“弱勢思維”,這種醫療假新聞才會不時出現。 面對這樣出籠的醫療報道,一些醫者開始會無比憤怒,“你為什么要這樣寫我們?”但隨著虛假新聞、不客觀報道的不時出現,這種審丑疲勞或許會讓醫者們覺得沮喪甚至是絕望,很多關于醫療糾紛的新聞報道被他們當成笑話來看,醫療機構也就根本不太愿意進行溝通交流。而在這種“以怨報怨”,缺乏真正對話的惡性循環中,更難保障醫療新聞報道的全面、準確、客觀,真相往往得不到及時還原,以訛傳訛的報道卻有可能時常會誤導公眾。有醫生就抱怨,一些原本要做手術的危急患者,因為患者家屬看到了這樣的報道,就選擇了拒絕手術,險些造成生命事故。 醫療報道要主動祛除“弱勢思維”,記者在面對醫療糾紛時,要選擇中立客觀的職業態度,除了患者的聲音外,還應該多借助于那些專業人士及機構對事件的解讀,比如民間第三方的醫療專家、醫學協會、衛生部門,得到更多權威性的建議與意見,減少錯誤引用、錯誤解釋、扭曲夸張的可能。而醫生、醫療機構及相關管理部門,也要多主動與民眾、媒體溝通,及時釋疑解惑,特別是在突發事件或者有社會影響的醫療事故、醫療糾紛的時候。祛除偏見,良性互動,才有利于打造一個健康理性、基本互信的良好醫療環境,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社會沖突。 本文由胃腸機生產廠家,普朗醫療網編發表!轉載時請保留文章內容,謝謝合作!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