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析儀常識全攻略
加入時間:2011-11-16 09:39:24 當前新聞點擊率:4333
在血液分析儀出現前期,血細胞檢查完全采用手工方法,這樣就造成了操作的繁瑣費時,并且由于諸多原因,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和精密度難以保證。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1958 年,庫爾特采用電阻率變化與電子技術相結合的方法,發明創造了性能比較穩定的電阻抗法血細胞計數儀,開創了血液分析儀的新紀元。在之后的時間里,隨著各種高新技術和人員在血液分析儀中的應用和研發,使其檢測原理不斷完善更新,檢測水平不斷提高,測量參數不斷增加,各種類型的血液分析儀已在國內外各醫院廣泛使用。但從根本上講,其檢測原理大致分為兩部分,即電阻抗法與光散射法。 1947年,美國科學家庫爾特(W.H.Coulter)發明了粒子計數技術,它根據不導電顆粒經過陰陽電極間的充滿電解質溶液的小孔時,會產生的瞬間電阻變化,來感知顆粒的大小和數量,91212稱為電阻法原理,又稱庫爾特原理。50年代初應用于血細胞計數,依據血細胞非特異性的性質,對電解質溶液中懸浮顆粒(血細胞)在通過小孔時引起的電阻變化進行檢測,現市售的血液分析儀基本都采用該原理設計。另一種方法是光散射測量法,同電阻抗法一樣,全血標本首先按一定比例稀釋成細胞懸液,在鞘液的作用下,形成細胞流,細胞被排列成單列快速通過光學檢測區,當液流中的細胞與測定光束相交時,由于血細胞組成與鞘液不同,引起光散射變化,從不同角度檢測散射光信號,可以獲得與細胞體積結構有關的信息,以此來進行細胞計數及體積測定。 血細胞分析儀在分析計數過程中采用庫爾特原理,根據細胞在測試過程中產生的脈沖幅度與儀器設備的閥值比較而得出。作為全血其細胞數量達10 個/L之多,直接通過小孔計數難以將每個細胞所形成的脈沖信號區分開來,為此必須對全血進行稀釋,以便于儀器計數,這就需要儀器使用最基本的試劑——稀釋液,以便對全血進行稀釋。全血中白細胞數量約為10個/L,而紅細胞計數達10個/L,前者小于后者1000倍。如采用電阻抗法計數時,儀器只能識別有多少個顆粒,而無法識別哪個為紅細胞,哪個為白細胞。為了進行血細胞計數與分類,儀器設計采用另一種試劑——溶血劑,它可以將紅細胞溶解掉 (溶血作用),再進行計數,就得出全血中白細胞數量。每份標本測定完畢之后,都要對儀器管道、小孔、計數池等進行清洗,以免相互干擾。所以儀器還要用到起清洗作用的試劑——清洗劑。有些儀器功能較強,對白細胞還可進行五分類,此時還用到了鞘液、染色液等試劑。 3、血液分析儀配套試劑的作用 根據稀釋液在使用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要求其是具有酸堿緩沖作用,適當的離子強度和電導率的等滲液。適當的離子強度和與血漿相同的滲透壓能在一定時間內完整地保持血細胞原來的體積 而合適的電導率能保證獲得與細胞體積,相應的脈沖大小 溶血劑則是一類強的表面活性劑,它的作用一方面是溶解紅細胞,進行白細胞分類與計數,另一個作用是溶解紅細胞,釋放出血紅蛋白(HGB),形成穩定的血紅蛋白衍生物,進行血紅蛋白的測定。不同種類的溶血劑對白細胞形狀、大小影響不同,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能使白細胞膜皺縮,胞體縮小,而皂素能使白細胞體積增大。同一種溶血劑濃度高低不同,對白細胞體積影響也不同,通常是隨著溶血劑濃度增高,白細胞體積縮小,測量時脈沖也變小。隨著溶血劑的用量增加或溶血時間的延長,白細胞破裂,皺縮在細胞核周圍的胞漿顆粒及胞膜脫落,而僅剩細胞核。清洗劑則主要是清洗管道,避免標本之間污染。 注:本文由血液分析儀廠家普朗醫療網編發表,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
下一篇:
|